編者按:這五年,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加速推進、碩果累累。我們規劃建設了雁棲湖國際會都、國家會議中心二期、第四使館區等重大標志性工程,成功舉辦了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10余場主場外交活動和2022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等重大國際體育賽事,服務國家總體外交的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我們持續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北京對外資企業、國際組織和國際化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
在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之際,“北京外事”推出《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這5年》專欄,集中展示市屬媒體對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新進展新成效的系統梳理和報道,讓我們共同回顧5年來的努力和付出,共同見證這些難忘的精彩瞬間!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雙奧之城”,北京在一場舉世矚目的盛會后,再次受到了世界的關注。
從《北京歡迎你》到《一起向未來》,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的展示窗口,北京向國際社會展現了服務國家總體外交的首善標準。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提出“四個中心”,即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從遠處看,國家會議中心二期與一期有異曲同工之妙
北京重塑全新的城市格局,是城市發展的需要,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是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的戰略選擇。近年來,北京堅持首善標準,聚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得到長足發展,特別是2017年以來的五年,明確了“一核、兩軸、多板塊”國際交往空間格局,規劃建設雁棲湖國際會都、國家會議中心二期、第四使館區等一批重大標志性工程,接待100余位來訪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700余個黨賓國賓訪京團組9000余人次,為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北京貢獻。
后冬奧時代:賽事場館屬于愛運動的每個人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上,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小試牛刀,作為賽事的主媒體中心首次投入使用。
從1月4日后,進入閉環管理,直到3月17日冬殘奧會結束,國家會議中心二期服務了這場重要的國際賽事。盡管冬奧已經圓滿結束,但記者在場館內仍看到一些冬奧元素,冰墩墩、雪容融的紀念物品或將永遠保留在場館內。
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場館內仍懸掛著冰墩墩、雪容融等紀念品
遠遠地看上去,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建筑的飛檐反宇的設計,與一期形成呼應。一期屋檐一上一下形成弧線,二期屋檐一前一后形成弧線,二期的大屋檐最深的地方可以達到20米,兩個屋頂的弧線完美契合。4月底,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已經進入賽后復工狀態,開始下一步的機電系統改造和精裝修工作,整體計劃于2024年年底竣工,2025年投入使用。
“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其實并非僅僅為冬奧會建設的場館,也是著眼于提升首都國際交往功能的重要設施?!北背綍雇顿Y公司副總經理李曉霖表示。
目前,國家會議中心二期正在對接高能級國際會議活動,建成后將作為服務我國主場外交和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的重要設施,與國家會議中心一期連為一體,形成總規模超130萬平方米的會展綜合體??梢哉f,這是一個規模非常大的建筑,將進一步提升北京的國際交往功能。
在亞洲金融大廈俯瞰奧森,目之所及,一片郁郁蔥蔥
六月的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一片郁郁蔥蔥。園區內,國家會議中心二期與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遙相呼應。在本屆冬奧會期間,“冰絲帶”刷新了“中國速度”和“世界速度”。北京謀劃后冬奧文章,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項就是冬奧場館的再利用,“雪飛燕”“冰絲帶”等可用于國際賽事的重要場館類遺產。其中,“冰絲帶”早在建設之初就充分考慮賽后利用,近1.2萬平方米的全冰面設計,為賽后使用留足空間,可滿足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壺等6大類冰上運動競賽需求,還能實現3000人同時上冰的全民健身需求。
隨著冬奧會的結束,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場館積極籌備向公眾開放,讓這些賽事場館將不僅屬于運動員,也屬于熱愛運動的每一個人。
頂層布局:一核、兩軸、多板塊
2021年,一張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的“施工圖”,徐徐打開。
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加強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規劃》審議通過,其中,明確提出持續優化“一核、兩軸、多板塊”空間格局。按照《規劃》,到2025年,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體系和空間布局將基本形成,屆時,北京服務總體外交能力、國際交往活躍度、國際要素集聚度、國際化服務水平、城市國際美譽度等五方面將得到顯著提升。
現在,縱觀整個北京城,一核、兩軸、多板塊的空間格局正在逐步實現。天安門地區、中南海周邊等傳統國事活動重點區域專項整治取得成效,長安街及其延長線國際交往功能及環境提升,結合中軸線申遺保護,中軸線北延長線國際交往功能得到完善,南中軸地區制定規劃實施。
在北京中軸線北頭,一個巨型“中國結”十分醒目,這是亞投行總部所在地,亞洲金融大廈。有人說,這是北京中軸線北頭的壓軸之作,從設計之初就與國際接軌,在全球范圍內征集,最終由業界頂尖的德國GMP和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設計而成,可以說從源頭上實現中西合璧。
亞洲金融大廈內景
從外形上看,亞洲金融大廈整體以“魯班鎖”為設計理念,中國結的外形,寓意“中國結連接世界”,使用榫卯結構,五棟樓連接在一起,寓意五大洲。大廈內部自然畫廊環繞,全年恒溫恒濕,80米高的挑空大廳、7個采光中庭,幾乎所有的工作區都能均衡接收到自然采光。樓宇中的空中花園,種植了熱帶、亞熱帶植物,給商務空間增添了綠色多元的活力。
2020年,亞投行正式入駐使用,亞洲金融大廈成為其總部的永久辦公場所,而后中國—北歐綠色可持續發展促進會、香港大學、中美綠色基金、醫科達等機構陸續入駐。亞洲金融大廈由北投集團投資建設,目前,大廈的出租率已經達到90%,入駐的大部分是國際組織和外資企業。
縱觀東南西北,國際范兒十足的功能板塊星羅棋布,在北京東部有使館區、首都國際機場、北京城市副中心,北部有雁棲湖國際會都—科學城、八達嶺長城—冬奧會—世園會,西部有新首鋼、中關村—三山五園等,南部正依托大興國際機場形成新的國際交往板塊。
記者了解到,未來五年,北京還將重點打造國事活動承載區、國際機構集聚區、國際會展引領區、國際交往門戶區、國際文體交流區等特色化國際交往功能區,持續改善首都功能核心區環境品質,強化“兩軸”空間秩序,培育拓展國際交往功能。
連結世界:安保人員會英語
在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中,細節見水平。北投商業地產運營公司副總經理劉柯介紹,作為“國際交往中心”的安保人員,亞洲金融大廈的每位安保人員,都可以進行基礎的英文日常對話。從停車場到安檢室,從大堂到辦公區,他們每天都會在固定的時間出現在這些地方,確保大廈的安全。在客戶接待時,這些安保人員就會變身為專業的講解員,來到大廈的客人不禁感嘆,第一次見到如此專業的安保人員,講解水平竟然超過了大部分招商人員。
香港大學北京中心
進入亞洲金融大廈的第一感覺就是,書香氣息頗濃。這樣的氣質,也吸引了香港大學。2021年,香港大學北京中心入駐亞洲金融大廈,在這里,香港大學的師生時不時會開展交流活動,主講人甚至都不用麥克風,就能完成一場精彩的演說。
香港大學北京中心主任王儉銳表示,入駐一年多時間,香港大學北京中心立足北京,連結香港,溝通世界,希望打造成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在文化、教育、學術交流等方面與世界保持連接。
在香港大學布局全球化的進程中,北京中心是最先建立的,戰略意義更重一些。入駐北京后,香港大學北京中心在參與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建設中,利用學術優勢參與創新創業,讓好的項目和好的資源,通過學術的載體進行發聲,匯集更多國際人才到北京來。王儉銳表示,香港大學北京中心落戶北京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和意義,必將為香港國際金融管理經驗和國內蓬勃的市場實踐的有效結合起到示范作用。
香港大學北京中心主任王儉銳接受記者采訪
作為世界一流大學,香港大學北京中心給百戰歸來想再讀書的人提供教育服務,這也正契合了北京國際人才的戰略需要。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表示,香港大學在1911年建校時,其初心就是為中國而立,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港大已經成為非常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案鄞蟊本┲行牡某闪?,是港大面向未來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我們期望中西交融的獨特定位,能夠讓港大北京中心成為內地與國際化教育共融的理想平臺?!?br/>
全球榜首:高端要素集聚
硬件布局是基礎,軟件建設是關鍵。為吸引更多的國際企業和組織入駐,北京著力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目前已經逐步顯現出優勢。
記者獲悉,目前,賽諾根、拉法基豪瑞等全球頂尖跨國公司在京設立地區總部,在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207家,外資企業總量接近5萬家。穆迪、標普、惠譽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以及萬事達、維薩兩大銀行卡清算機構在京展業,德勤公司在京建設德勤大學,寶馬中國投資、戴姆勒商用車投資等近300個項目在京落地。
坐落在北京順義的中德產業園,作為國內首個以經濟技術合作為主題的國家級對德合作園區,成立一年來,集聚70余家重點德資企業,年產值超過300億元。
中德產業園
Etienne Alexandre是在中德產業園工作的一名外籍人士,擔任威樂新興市場產品總監,他向記者介紹,威樂水泵之所以選擇落戶中德產業園,是因為園區給企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針對德國中小企業的特點,園區主動提供政策解讀、人才吸引、國際商業配套等優質服務,解決了企業后顧之憂,讓企業能夠專注于生產和經營。
目前,在中德產業園已經有100余位德籍高管及工程師團隊,可以說,在國際合作高端要素集聚中具備了豐厚的人才基礎。
引進來是一方面,中德產業園還在“走出去”做文章。記者了解到,產業園積極爭取市級部門支持,利用北京在德國的友城資源,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推廣活動。除了產業園北京中心,產業園還建設了產業園德國中心,對接國內創新資源、產業資源和金融資源,開展創新成果產業轉化,“雙中心”聯動“一中一外”,在兩國形成“接力棒”的發展模式。
下一個五年,北京將繼續在引聚高水平國際高端要素上發力,出臺更多便利化政策,爭取符合北京城市戰略定位和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國際組織和機構落戶。與此同時,吸引外資項目落地,推動更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國際功能性平臺入駐北京。
疫情之下:北京的國際交往信心
當前,全球疫情尚未結束,經濟仍在復蘇中,這也給國際交往帶來一些挑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京策劃開展“云外事”等線上對外交往活動,在特殊時期,實現國際交往不斷線、不停滯。
記者從北京市外辦獲悉,疫情發生以來,北京統籌市區兩級和民間渠道,向29個國家57個城市及地區捐贈物資。期間,北京統籌外資企業復工復產,1萬余名外籍人員入境返京。
外媒記者采訪北京復工復產
為了更加方便外籍人士在京生活,北京健康寶優化國際版,給在京的外籍人士提供新冠疫苗接種等服務。在順義區后沙峪鎮國門智慧城,該樓宇為商住兩用,人員結構復雜,來自全國各地的業主和租客共有2200多人,其中就有一些外籍人員在此居住,后沙峪鎮商務樓宇管理服務中心茹嘉意介紹,為了更好地服務外籍人員,后沙峪鎮特別協調外語好的志愿者,對樓宇進行了支援。
吸引國際人才匯聚北京,讓人才留得下來。在北京市首貸服務中心,特別設置了外籍人員服務窗口,為外籍人員融資拓寬渠道。目前,在北京朝陽區、通州區等九個區,外國專業人才享受“工作許可、居留許可兩證聯辦”服務。此外,北京還推出了外籍人員薪酬購付匯手續前置審核,外籍人員社保費用返還渠道暢通。通過系列措施,讓外籍人員及其配偶子女在北京落地生根,提高配偶就業服務力度,規劃布局105所國際學校,支持中國企業和個人舉辦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國際教育供給能力得到提升。
德國科隆市市長感謝北京捐贈抗疫物資
疫情以來,北京通過捐贈、合作等方式,在國際上涵養了一批真朋友、好伙伴,截至目前,北京市區兩級友城數量已經達245個。五年來,北京在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取得的成績,足以見得北京的信心與實力。眼下疫情尚未散去,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國際交往也增加了不確定性因素。不過,下一個五年,北京在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上也必將交出一張完美的答卷,開創出新局面。
(記者:耿子葉)
(圖片來源:新京報、北京外辦、北辰集團、中德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