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1月1日,《北京市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建設條例》正式施行,為全市依法推進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建設提供了有力依據。全市各區、各行業主管部門嚴格按照《條例》要求,有序推進落實,取得積極成效。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北京外事”特推出“實施《北京市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建設條例》”專題,集中展示北京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建設工作進展和成效,服務北京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
石景山區深入落實《北京市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建設條例》,以國際語言環境建設為牽引,不斷提升涉外公共服務國際化水平,加快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
一、構建三大機制,確保工作一體化推進
建立協調督辦機制。制定《石景山區實施<北京市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建設條例>專項工作方案》,對重點工作進行細化分解,明確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實行項目化管理、清單式推進。
建立責任落實機制。區各行業主管部門主動落實主體責任,積極開展存量外語標識自查整改和新增外語標識前置審核。各街道充分發揮屬地優勢,扎實推進重點街區外語標識規范工作。
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區政府外辦與區城管執法局密切配合,開展聯合檢查3次,檢查單位26家,發現問題1個,責令限期整改1家。
二、聚焦三大領域,全面提升外語規范化水平
聚焦涉外場所,全面排查。對醫療衛生、文化旅游、餐飲住宿等40個重點點位的9371條外語標識進行排查,并就其中3178條不規范外語標識建立臺賬,實行銷號管理。
聚焦窗口行業,優化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制定《2022年石景山區重點公共場所外語標識自查及聯合檢查工作任務計劃表》。推動石景山區16個政務服務中心通過設置外語標識、外語辦事窗口以及配備外語服務人員等,提升政務服務中心外語便利化服務水平。
聚焦國際人才社區,提升外語標識規范化水平。對標國際交往中心功能需求,對首鋼園區道路沿線以及國際人才社區的187處存量外語標識進行審核,對170條新增外語標識進行前置審核,提出58條修改意見。
三、依托三大渠道,擴大工作覆蓋面及公眾參與度
加強宣講解讀,做好《條例》普及。組織召開工作部署會,向區內17個行業主管部門和9個街道宣介《條例》。在“石景山外事”轉載《條例》文本和相關解讀,提升《條例》知曉度。
結合人大建議辦理,督導任務落實落細。結合《北京市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建設條例》實施和區人大代表建議辦理情況,前往首鋼園以及北京冬奧公園進行現場督辦調研。
依托社會力量,開展外語標識糾錯活動。在“石景山外事”開設不規范外語標識“大家來找茬”欄目,組織引導市民參與不規范外語標識“隨手拍”活動,從點滴做起,夯實規范外語標識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