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項:加強重點區域和硬件設施功能引領,實現新國展二期項目竣工,強化雁棲湖國際會都、奧林匹克中心區服務保障能力,完善第四使館區外圍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國家會議中心二期改造裝修,提高城市環境國際化水平。
落實情況:督促相關專項工作組和相關區履行主體責任,按計劃推進重點區域和硬件設施建設。推動新國展二期展覽中心及會議中心室內精裝修全部完工,同步優化內部空間設計、人車動線等國際交往功能,預計年底實現竣工驗收。持續推進雁棲湖國際會都擴容提升,記者之家竣工投用,雁棲湖北二路預計年底基本完工。推動國家會議中心二期落實國際交往功能空間設計和裝修裝飾方案,預計年底實現竣工驗收。穩步推進第四使館區外圍交通體系建設,東葦路、天葦路、壩河北三街、壩河北街、東葦四路等5條道路完成施工、監理招標工作,壩河北二街等7條支路取得選址意見書及用地預審意見。
第8項:全力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大局,高標準做好國家主場外交和重大國事活動服務保障,高水平接待外國黨賓國賓來訪。
落實情況:一是圓滿完成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服務保障工作。二是做好黨賓國賓來訪接待工作,完成333個黨賓國賓團組的接待任務,做好市領導陪同外國國家元首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來訪團組市內參觀訪問等活動的服務保障工作。
第9項:積極融入、主動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出臺落實“八項行動”的具體措施,參與“空中絲綢之路”建設。(牽頭部門:歐非處)
落實情況:結合年度重點任務,積極拓展與非洲地方交往合作,統籌全市各單位對非合作項目,加強與非洲有關國家在經貿、黨校(行政學院)、科技、人文、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交流。落實《北京民航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2024年工作要點》任務,積極參與探索開展“空中絲綢之路”經貿合作,鼓勵在京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核心城市樞紐機場建設、運營。
第10項:優化友城交往布局,適時舉辦友城結好周年紀念活動,以靈活多樣形式深化友城務實合作,不斷提升城市國際美譽度和影響力。
落實情況:市主要領導會見俄羅斯莫斯科市、西班牙安達盧西亞自治區等11位外國地方政府領導人。接待俄羅斯莫斯科市、韓國首爾市等21批次外國城市代表團來訪。在西班牙馬德里、意大利羅馬市舉辦“你好,北京”文化交流活動。與白俄羅斯明斯克市、俄羅斯莫斯科市簽署合作計劃。分別與美國華盛頓特區、德國柏林市等5個友城舉辦友城結好“逢五逢十”周年紀念活動。在英國倫敦市、秘魯利馬市等13個城市舉辦“歡樂春節”活動。在京舉辦文藝演出、籃球賽等“莫斯科日”系列活動。與巴西里約市舉辦亮燈活動,共同慶祝中巴建交50周年。舉辦友城官員專題研修班、越南河內市后備干部培訓班。與美國紐約市、日本長野縣等城市在文化、教育、體育等領域開展友好交流與務實合作。指導有關區拓展對外友好合作。動態更新友城工作項目庫。
第12項:進一步增強國際高端要素引聚能力,落實吸引國際組織落戶政策措施,完善國際科技組織總部聚集區功能。提升政務服務國際化水平,完善外籍人士來京便利化措施,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為僑服務,便利外籍人員在京經商、學習、旅游、生活。
落實情況:一是抓好《支持國際組織落戶的若干措施》落地實施工作,量身定制便利化政策服務包,支持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國際組織在京落戶。與入駐朝陽區東湖國際中心的國際科技組織建立常態化聯系渠道,及時協調解決組織日常運行等方面困難,提升集聚區服務水平。二是在北京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領導小組下設置城市國際化服務工作組,統籌推進涉外服務和城市環境國際化相關工作。調研初次來京及短暫居留外籍人士的實際需求和熱點問題。
第91項:加強京港、京澳全方位合作,落實京港合作會議第五次會議、京澳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成果,辦好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北京·澳門合作伙伴行動。大力推進京臺經貿科技交流合作,促進兩岸融合發展,舉辦第27屆京臺科技論壇。
落實情況:一是深化京港京澳高層交往。市主要領導會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和信德集團、港鐵公司、嘉里控股等重點港澳企業負責人。二是切實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根據京港合作會議第五次會議、京澳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備忘錄,梳理形成京港、京澳項目清單,堅持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推動科創、金融、文化等領域合作項目落地。三是成功舉辦第27屆京港洽談會暨投資香港推介大會。與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密切合作,大會共簽約40個項目,金額超過600億元,有力促進兩地互惠共贏。四是高水平開展2024京澳合作伙伴行動。組織北京市代表團赴澳參加第29屆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設立“北京館”,展示首都高質量發展成果,舉行“北京主題日”推介活動,組織11家企業參展,深化兩地在大健康、中醫藥、科技、金融等領域交流合作。
第113項:優化重點商圈、高檔商場境外人士消費環境,為境外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支付環境,倡導全社會對現金更加友好,增加服務環境友好度。
落實情況:一是編制并發布《境外初次來京人員城市服務指南》,向外籍人士介紹BeijingPass、移動支付、信用卡或借記卡、現金等多種在京支付方式,提供使用支付寶和微信國際版進行支付的詳細操作指引,著力提升初次來京外籍人士支付體驗。二是組織來自阿根廷、巴基斯坦、格魯吉亞等48個國家的55名外國記者赴秀水街、THE BOX朝外年輕力中心等地參訪,體驗北京豐富多元的消費新場景和便利化支付環境。外國記者盛贊北京便利的支付環境,相關文字視頻報道20余篇。截至11月,外辦網站和政務微信公眾號共轉發雙語相關信息30條,閱讀量3萬余。